周建平谈中国空间站 | 曾被拒之门外,如今敞开大门
来源 | 中国载人航天(zairenhangtian)
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对外公布,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中国空间站第一批科学实验项目,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通过联合国进行的大规模国际合作。9个项目将围绕长期太空飞行人类的健康、微重力条件下流体物理和燃烧规律、宇宙观测、新型材料等方面展开。此次合作项目国际评审专家组组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的幕后故事。
(来源 | 央视新闻)
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面向联合国各成员国联合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各成员国参与围绕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的42个项目建议书。经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确认,共有18个项目建议书通过初选审查。2019年6月10日至11日,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确认,太空肿瘤、星云气体的光谱研究等9个项目成功入选。
中国空间站将为项目申请方提供免费的上行发射和空间站运行机会,以及测控、回收等保障性服务支持。研发经费则需要由项目申请方自行承担。
关于入选项目免费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周建平讲到,我们成果可以共享,比如说科学实验的数据成果可以共享,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因为科学研究很多面向重要的科学问题,并非面向商业目的。比如一个欧洲团队提的生命科学实验,就是研究在太空条件下,健康人正常的和异常的肿瘤细胞,在太空环境下面生长的机制,这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特别是太空中的健康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在介绍项目遴选时的考虑因素时,周建平这样介绍道,选拔时没有限制入选项目的数量,但是我们有要求和标准。主要第一轮考虑项目建议书的科学价值和工程可行性。有的是项目很好,但条件不具备,比如有的载荷体积太大,或者不需要在太空去做实验,在地面做就可以。太空毕竟是很珍贵的资源。这是一种必要性的问题,也有可行性的问题。
周建平总师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
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等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国际空间站。在筹划建设时,中国曾经申请加入,但被拒之门外。
在回顾起这段往事时,周建平说道,“国际空间站”中国没有参与,不是中国的因素,中国是非常愿意参与国际合作的。但实际上美国这样的国家,在航天技术领域从来都对中国采取的是不允许合作的态度。那个时候中国的航天技术和现在比也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独立的发展载人航天,有中国自己的考虑,我们必须掌握技术,走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的掌握技术,你要有实力,你在国际合作中你才有话语权。
回顾当年被拒之门外,现在却早早就把大门敞开,周建平是这样解释的,我们不应该参照它那样的价值观标准去做。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我们要和平利用太空,我们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次去选项目的时候我们没有排斥任何国家,也没有限定任何范围。有美国团队参与申报的项目,最终没选上,也是完全就是从科学价值、从这个技术的考量来评审的,项目没达到我们要求的标准。
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欢迎更多伙伴加入中国载人航天合作的“朋友圈”,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果。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国际空间站不延长使用寿命,很可能在2024年退役。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空间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周建平表示,那个时候资源会更宝贵,科学家可以选择的机会会更少。我们建这个空间站就是为了科学研究和应用,通过这次合作,我们的影响会逐渐变大,会有更多科学家参加我们空间站的科学研究工作。大家能够充分共享知识、共享技术、共享科学研究成果、更高效利用有限的资金,这本来就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未来,我们以后也会给国外培养航天员,目前有很多国家也表达了这方面的愿望。
![周建平谈中国空间站 | 曾被拒之门外,如今敞开大门 周建平谈中国空间站 | 曾被拒之门外,如今敞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