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
07
-
28
来源:
点击次数:
23
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究竟到了什么水平关于人工智能在当今科技界的发展水平,学术界、产业界和媒体界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现在基于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是一种完全新颖的技术形态,它的出现能够全面地改变未来人类的社会形态,因为它能够自主进行“学习”,由此大量取代人类劳力。我认为这里有两个误解:第一,深度学习并不是新技术;第二,深度学习技术所涉及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它不能真正“深度”地理解它所面对的信息。深度学习不是新技术从技术史角度看,深度学习技术的前身,其实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热闹过一阵子的“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也叫“连接主义”技术)。该技术的实质,是用数学建模的办法建造出一个简易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结构,而一个典型的此类结构一般包括三层:输入单元层、中间单元层与输出单元层。输入单元层从外界获得信息之后,根据每个单元内置的汇聚算法与激发函数,“决定...
2020
-
07
-
28
来源:
点击次数:
16
在月球上,还能使用高精度的定位导航系统吗? 众所周知,人类登陆月球是人类首次对外太空进行探索并迈出的第一步。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人类登月为探索月球资源及移民火星提供了参考的价值,对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来说意义十分巨大。 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便是我国在探索月球资源的一个新的阶段。那么,如果想要进一步对月球的某一处进行精准的探索,比如在月球南极附近的火山口中开采冰层,我们又如何精准地将物资、设备以及宇航员送达探索的位置呢?是否能通过导航系统实现呢? 答案是肯定的! 据美国加州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张家明和李查尔斯进行的数学计算,他们绘制了来自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及欧洲的伽利略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的导航卫星的轨道,总共有81颗卫星。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带有指向地球表面的定向天线,但是它们的信号也辐射到太空中。这些被辐...
2020
-
07
-
28
来源:
点击次数:
14
科普 | 抵达火星有多难?人类对地球的“姊妹星”火星的探测始于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率先展开,后期日本、欧空局、印度相继加入这一行列。几十年来,火星探测成功率仅为一半左右。前苏联在1960-1988年间进行了近20次探测任务,但没有一次取得完全成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功率才达到三分之二左右。那么,开展火星探测的难点在哪里呢?第一,距离遥远。火星距离地球在5600万—4亿千米之间,且变化区间大。地火距离和相对运动规律对方案总体设计、可靠性设计、计划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人类探测器飞往火星耗时大约要7个月。此外,火星与地球并不处在同一平面内,轨道设计难度可想而知。由于距离问题,地火之间信号传输时延达到23分钟,标准的火星着陆过程持续时间仅7分钟左右,这意味着全程的降落过程必须依靠探测器自主完成。第二,窗口难得。根据地火在太阳系的相对运动关系,约26个月出现一次从地球发射探测...